案例研究

返回首页
首页 > 案例研究 >商业案例

蛇呑象尾:联想并购IBM PC业务(2005年)

发布者:站内编辑    发布时间:2015-07-16

(本文选自《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本书简介 请见出版物栏目 )

       2004 年 12 月 8 日,联想集团宣布:联想以 12.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全球PC (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 )业务。2006年12月16日,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表示,并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风险:客户流失的风险,即客户是否继续认可和接受IBM的品牌;人员流失的风险;文化融合的风险。
柳传志在之后谈及联想收购IBMPC业务的成败得失时,经常谈论三点风险的处理和成绩,可见其对这三点风险的重视。因此,本案例将以联想收购IBMPC业务后,对于品牌(以ThinkPad为例)、团队、企业文化三方面的整合举措为重点,讨论跨国并购中无形资源的优势转移问题。

 
案例正文:中国领先者与全球落伍者的交易
 
1981年8月,IBM发布其历史上第一台PC并迅速占领了市场。当时IBM突破了苹果电脑一体化业务模式,与英特尔、微软合作,建立起PC行业开放兼容的新规范和新标准,一举夺得全球PC市场的领导地位。这种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地沿用和发展。然而,10多年之后,仿造IBM PC生产出来的IBM PC兼容机逐步蚕食IBM的市场份额。康柏1994年超过了IBM成为世界PC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
1993年,IBM开始以为客户提供全套软硬件设计全套解决方案为主要策略,此后IBM越来越把重点放为企业提供咨询及软件服务。20世纪90年代开始,IBM陆续放弃了贡献率逐渐降低的、不符合其战略重点的业务。2003年,IBM正式聘请美林证券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其PC业务的买家。2003年10月左右,美林将联想排到了目标收购者的第一位,开始安排双方面谈。
1997年到2003年,联想蝉联中国国内市场销量第一。2003年联想将专注PC定为公司发展方向,同时着力国际化。据柳传志介绍,对于这次并购IBM非常主动,正好联想有了国际化的想法以后,IBM就派一个高级副总裁来和他们联系。事实上,在三年前IBM已经就出售PC业务联系过联想,但当时联想以多元化战略为主,因此没有予以考虑。
2004年,柳传志解释:“联想要做大,要么就是多元化,要么就是国际化,我们已经从多元化道路上退回了,为什么不接盘?”他表示,联想买到了“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业务”,即国际化需要的大量人才、品牌、研发能力、完整的渠道和供应链,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时间。
根据联想2004年12月9日发布的公告,联想收购IBMPC部门的原因和好处在于:“独特的机会”,即获得独特的机会落实其全球化策略,进一步加强个人电脑和相关行业的专注;“全球性规模、覆盖各地和品牌知名度”;“加强产品组合”,使联想在台式电脑和消费产品系列可以迅速地结合IBM的技术、笔记本和企业产品系列;“成本效益”,使联想可以通过综合化供应链管理实力,来尽量减少成本;“科技领先地位”;以及“富有国际经验的优秀管理层”。
 
交易过程

2003年底,联想开始进行尽职调查,并聘请麦肯锡(McKinsey)为战略顾问,全面了解IBM的PC业务和整合的可能。2004年初,联想聘请了高盛(Goldman Sachs)作为财务顾问。2004年3月26日,联想和IBM开始了实质性谈判。谈判始终在高度保密状况下进行。
2004 年 12 月 8 日,柳传志代表联想对全世界宣布:联想以 12.5 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 IBM 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所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
IBMPC业务开发、制造和推广销售的个人电脑产品,包括范围广泛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以及相关外设产品。该业务总部位于罗利,业务遍及全球160个国家内开展经营活动,全球雇员超过9500人。2003年IBMPC业务收益达95.66亿美元,比2002年上升3.6%,毛利达9.61亿美元。2003年12月31日,该业务总资产为14.58亿美元,总负债为24.49亿美元。IBMPC业务以商业市场为重点,并以大型企业、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中小客户为目标市场,采取直接或间接销售并用的模式。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联想将向 IBM 支付 6.5 亿美元的现金,以及价值 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同时联想还将承担 IBM PC 部门 5 亿美元债务。联想将在 5 年内无偿使用 IBM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的“Think”商标的权利(2002年,IBM在全球统一了PC机的品牌,所有产品均为黑色,所有的型号都叫“Think”系列,笔记本是ThinkPad,台式机是ThinkCentre)。
联想在纽约设立集团总部,在北京和罗利设立主要运营中心。交易后,联想将以中国为主要生产基地,同时将拥有约 19500 名员工(约 9500 名来自 IBM,约 10000 名来自联想)。根据并购协议,联想和 IBM 将结成长期战略联盟,IBM 将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而联想将成为 IBM 的首选 PC 供应商。联想的股东当中,联想控股占有46.22%的股份,IBM占有18.91%的股份,公众股东占有34.87%的股份。
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此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从而使得联想在目前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4倍。戴尔在全球PC市场以16.8%的份额位居第一,惠普占15%紧随其后,而合并之后的联想以约占全球PC份额的7.8%跻身前三。
2004年12月31日,IBM向美国证交会提交的文件首次公布旗下PC部门的亏损情况,文件显示,IBMPC业务2004年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出售给联想集团的PC业务持续亏损已达三年半之久。2001年亏损状况为3.97亿美元,2002年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2.58亿美元。而2004年上半年已亏损1.3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扩大了43%。
2005年1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联想IBM案通过反垄断调查。2005年3月9日,联想宣布此案通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
2005年1月20日,联想与巴黎银行等六家银行达成6亿美元的国际银团贷款协议,贷款用途为收购 IBM 全球 PC 业务,同年3月,货款资金到位。2005 年 5 月,联想获得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General Atlantic)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Newbridge Capital LLC) 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在此次战略投资总额中,当中约1.5亿美元将用作收购资金,余下约2亿美元将用作联想日常运营资金。
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
 
整合原则:坦诚、尊重和妥协

为了实现并购后的有效整合,联想对整合采取的策略是:对IBM,联想更多是抱着观察、研究、学习的态度,采用双品牌、双市场战术保持过渡期的暂时稳定,而不急于改造;对于并购初期的整合,联想引入了“融合”的概念,其核心是把联想融入由美国企业主导的全球PC商业体系中去。联想还确定了整合原则:“坦诚、尊重和妥协”。柳传志解释,整合出现矛盾,首要的是“妥协”,搞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双方再慢慢腾出时间解决矛盾。
为了确保IBM个人电脑业务成功整合,联想悉心制订了一项分阶段进行的策略性发展计划,并以取得持续的盈利性增长为最终目标。按照规划,联想将完全消化 IBM 全球 PC 业务的时间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整合双方的组织架构、职能平台,以及供应链等。这一阶段将耗时 12~18 个月;第二阶段,重点是新公司的产品、销售队伍,以及渠道、研发的整合;第三阶段,就是整合品牌,进入到一些新的业务和新的市场。联想预计:完全消化 IBM 的全球 PC 业务要用 5 年时间完成。18 个月后,市场上出现的有可能是 IBM-联想的联合品牌。到了 2008 年,联想将大力宣传自有品牌,联想品牌最终将取代 IBM 品牌。
联想并购IBM后的第一阶段,并购整合目标是保护组织能力,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整合方针。这一阶段工作重点在于保留客户、员工、渠道。2005年9月30日,联想集团宣布整合提前迈入第二阶段,比计划提前8个月。联想表示,追求赢利性增长的整合第二阶段将长达2~3年。2007年12月28日,杨元庆表示,联想整合IBM PC业务的工作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即文化整合阶段。

ThinkPad品牌:会思考的电脑

在整合的第一阶段,由于工作人员不变,全球销售、市场、研发等部门悉数由原IBM相关人士负责,有助于稳定客户,同时IBM与联想派多名员工与大客户沟通,说明了联想的国际化公司形象。IBM在全球发行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刊登巨幅广告,向消费者承诺:IBMPC业务并入联想后,IBM大部分的经理级主管人员仍会是新公司里的主角,IBMPC的系统架构也不会改变。联想还会继续用IBM的销售模式,继续使用IBM的服务,继续使用IBM的融资手段。根据杨元庆的介绍,90%的原客户看好此次收购。而且在并购后的两个季度内销售额有所增长。
但2004年12月9日,国际IT调研机构Forrester发表的报告中称,几乎约半数的美国企业称,在并购发生后,他们准备考虑购买惠普或戴尔的产品。
 
并购前的ThinkPad
ThinkPad是IBM于1992年推出的笔记本品牌。按照IBM的设计思路,ThinkPad品牌专门针对高端商务市场。截至2008年年底,ThinkPad凭借坚固和可靠的特性在业界享有很高声誉,在全球所获各种业内大奖已超过了3500项,这几乎是其他品牌所无法逾越的巅峰。截至并购时ThinkPad已销售超过2000万部。
ThinkPad品牌源于“思考”。其设计、规格、用料和概念的创新源出大和研发中心。诞生的每一款新品ThinkPad,都要经历优胜劣汰的密集式考验。ThinkPad融合了笔记本行业最尖端的技术,使产品功能性和安全性更强。此外,ThinkPad能在短时间内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为消费者所使用。
在收购前,IBM ThinkPad系列笔记本主要有T,R,X,G四个子系列,分别针对各个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商务用户,价格也在10000元到40000元人民币之间不等。ThinkPad在被联想收购前,IBM对其品牌管理非常严谨,始终秉持品牌个性“商务首选、权威、睿智、成熟”。比如赞助音乐会,只能赞助古典音乐,尽管赞助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播。ThinkPad笔记本电脑的资深专家和首席设计师、“ThinkPad之父”内藤先生说过:“如果人们能够赋予一种产品以思考的力量,那么它必定拥有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价值。”
在销售上,ThinkPad瞄准对可靠与品牌的重视胜过价格的大型商用客户,进行关系性营销,并作为IBM服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进行销售。它几乎与PC世界里如火如荼的价格战和广告战没有关系。很多商务人士买ThinkPad,一方面是因为它稳定、可靠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带给人一种权威、睿智和荣耀的心理满足。
ThinkPad自推出以来,外观一直是稳重大方的纯黑色,外形也是方方正正,此产品设计灵感来自日本传统的一种漆器便当盒。
 
并购后的品牌定位
刚刚收购IBMPC业务时,联想上下充满了对IBM的高品质和高价格的迷恋。杨元庆当时曾说,“我们将坚持IBM高价值高端品牌的原则。对此,我们毫不妥协。”
但是,2006年以来笔记本市场方向由商务市场转为消费者市场,联想立刻丰富了R系列的产品(相对于最高端的T系列,R系列省略了部分特色技术,整体品质略逊于T系列,但它的价格相对更低,更容易被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所接受)。2006年,联想在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英双语娱乐节目Easy FM播放一则ThinkPad最新笔记本电脑R51e的广告。该节目在年轻学生和上班一族中广受欢迎。一个是神父,另外一个是学生,学生问神父,“如何才能遨游宇宙,不受束缚”,神父回答道“ThinkPad则灵”。 R51e促销价格为5998元,创下ThinkPad有史以来最低价。
2008年7月,联想推出ThinkPad SL系列。根据联想2009年10月官网显示,在可购买的ThinkPad笔记本SL系列10款笔记本售价最低为人民币5029元,最高为7699元。而相比售价万元以上的主流ThinkPad,简化版配置较简陋。如ThinkPad SL舍弃了铝镁合金防滚架、数据安全镜像功能等联想认为对中小企业并不急需的功能。
2008年11月,联想集团广东大区ThinkPad业务处总监刘辛一表示:“有关机构的在线调查显示,去年年初愿意购买6000元以下笔记本的用户比例为20%,到了今年4月份该比例增长到40%。我们的海量营销策略也在今年开始发力。以往的ThinkPad产品价格多在8000元以上,现在很多产品都在7000元以下,产品更丰富,用户的选择范围更广,由于销量增加,整体利润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在国外市场,ThinkPad也放弃了坚守高端高价的原则。2005年底,联想开始在零售商店出售ThinkPad电脑。1999年IBM退出零售市场,转向关系型营销后,除了少部分产品陈列室外,ThinkPad已不在零售市场销售。
2006年,ThinkPad在美国发动了三次降价。第一次是在5月对采用Sonoma平台的ThinkPad进行出清销售,最大降幅度达42%;第二次在7月,ThinkPad的X60、T60、R60、X41纷纷跳水,其中X60的价格从2099美元降到1399美元,降价幅度达33%。在2006年底的降价活动中,ThinkPad旗下的Z(Z系列是收购后,Lenovo2005年推出的首个系列)、R、T、X四个系列的价格都全面进行了调整,其中Z、R、T三大系列的最低价格均跌入1000美元以下。在年底这次价格降低的同时,硬件配置有一定缩水。如ThinkPad的R60,最低配置采用了CD-ROM光驱,在当时相当简陋。以最低价格销售的ThinkPad笔记本几乎都只配置了容量为40GB的硬盘。此外ThinkPad的部分机型还上取消了无线网卡
 
联想的品牌攻势
2005年末联想对ThinkPad做出一个“变革”,推出了在收购后的首款宽屏产品Z60,该产品改变了一贯的黑色设计,采用了钦合金色调。但是Z60市场反应不及预期。产品推出后市场上众说纷坛,有些消费者认为如果不是黑色,就不再是ThinkPad,而且也不能很好的代表高端商业形象;有些消费者却认为联想勇于创新,使继续优秀;还有消费者提出联想正在砸掉IBM的牌子。
2006年,联想开始显化Thinkpad与联想的关联。“Lenovo”的logo印上了IBM ThinkPad的机身,使得Lenovo和IBM 双logo共存。ThinkPad机身上和开机时最常见的画面开始标注“a product of Lenovo”。
2007年 11月 1日,联想宣布,放弃在笔记本等产品上使用IBM标识,联想在全球范围内的标识将全面过渡到Lenovo。这一计划比收购 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时签订的协议提前了两年。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阿梅里奥表示,“在收购IBM笔记本事业部后,我们所有关键产品都取得了坚实的进步,现在联想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实力、健康发展的公司。在所有的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决定要提前两年从IBM品牌完全过渡到联想品牌。”
然而美国营销战略大师、定位理论创始人阿尔·里斯认为,欧美市场的消费者根本就很难理解“Lenovo”这一单词。
另一方面,并购后联想加强了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推广。2005年3月,联想与Visa于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为期五年的市场推广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战略、品牌、技术、营销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同年联想以奥运会(包括都灵冬季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为焦点,与其他奥运赞助商,如Visa及可口可乐携手进行一系列品牌推广活动。
2006年年内打造强大品牌成为联想推出的四大举措(推出交易型业务模式、优化全球供应链、提高台式计算机竞争力及打造强大品牌)之一。2006年联想通过都灵冬季奥运会、北京奥运会、NBA(美国职业篮球协会)、华盛顿红人队、及足球巨星罗纳尔多等曝光率极高的赞助项目,提升联想品牌于中国以外地区的知名度。同时,联想推行了极具投资效益的公共关系活动及创新的“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计划。随着2006年3月开始的北京奥运会五百天倒数,联想透过全国的广告和营销活动,继续加强集团和奥运会之间的联系。
2007年4月,联想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全球赞助商。由联想设计的“祥云”火炬在接近四百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由火炬手传递接力到世界二十个国家。2008年联想为北京奥运会提供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品牌知名度。
 
品牌战略的市场效果
国金证券2008年在香港的抽样调查发现,商务人士采购笔记本电脑,已经较少有人青睐ThinkPad,这种现象从2007年起就开始出现。
由国内权威通路网站发布的笔记本在大陆地区年度出货统计数据,从 2005年~2006年间,ThinkPad出货的增长率高达130%。但是从 2006年~2007年间,ThinkPad出货量仅有 8.7%的增长,而HP为100%,戴尔为 63.3%,宏基 (Acer)为52.2%。
而对于国际市场,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指出,联想2008年第四季度的出货量按年下跌约4.5%至554万部,低于于市场的1.1%增长,这也是联想自2006年来首次出现出货量下跌的情况。以2008全年计,联想出货量增长8.7%至2186.9万台,较10.9%的市场平均速度慢,全球市场占有率由7.4%下跌至7.2%。Gartner指出,联想在中国外市场仍然没有突破,其打入消费市场的策略也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