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院视角

返回首页
首页 > 中企院视角 >深度思考

汪志平: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及启示

发布者:站内编辑    发布时间:2019-04-02

 汪志平 教授
札幌大学综合研究所所长、经营与会计学系教授
   
一、对日本的基本认识  
中国目前正处在令人兴奋的转型时刻,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日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关注和研究。但是不仅是很多学生,甚至很多老师对日本还是存在很多误解的,包括一些知识分子。为了达成共识,有几个具体的事实要跟大家共享一下。
日本的人口规模1.27亿,中国是日本的约11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也不小,37.8万平方公里。中国在2010年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日本在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二,此后保持了42年。日本长期是世界老二,而且远远领先于第三名。2010年GDP总量才被人口十倍多的中国超过,但人均产值和国民可支配收入依然远远超过我们。老老实实低调把事情做好,这是需要我们面对的任务。从人均购买力来看,日本的情况还算正常,跟欧美发达国家是同步缓慢上升,因为物价没有变化甚至下降了,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前不久媒体的同志关注到世界最佳国家排行榜,调查了36个国家和商业领袖和普通民众20000多名受访者的回复,排名结果瑞士三年保持第一,日本是排在第二,中国是排在第16。在过去的一年或者两年里面,全世界对日本的看法已经开始走向正轨。很多世界商业领袖认为日本开始走向更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福岛核电站以后,日本环境被污染,最近这几年做的还不错。特别是这几年去日本的游客越来越多,对日本的评价比原来更好一些。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购买日本商品的变迁
刚刚余明阳教授也提到了“爆买”,在2015年以后成为一个热词,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大众对日本“职人精神”或称工匠精神、匠人精神的讨论。日本长期以来都是高质量、高技术的代表,回顾过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购买日本商品的发生了几次变化。
1962年以后在中日两国没有正式邦交的情况下签署了廖高( LT)备忘录,双方进行了半官方半民间的贸易。中方主要出口煤炭、铁矿石、大豆、玉米、盐和锡等原料, 同时进口日本的钢材、化肥、农药、农具和机械设备等。
到了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看到新日铁位于千叶县君津的炼钢厂之后,非常吃惊,在中国钢铁厂的宣传都是一个工人戴着墨镜,额头上流着大汗。他看了新日铁之后冲击非常大,觉得中国落后于日本太多了。邓小平对陪同他参观的新日铁社长稻山嘉宽说,就照这个样子帮我们建一个厂子。宝钢从新日铁引进干熄焦技术,成为国内首家采用这一技术的企业。1980年,中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决定缓建宝钢,引进日本设备 的合同被搁置。这是中国用仅有的外汇高价购买日本设备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人购买日本的0.0时代。
 80年代初,日本的彩电、冰箱,开始进入中国人的家庭。当时,如果谁有一台三洋录音机,谁便是令人羡慕的领导时代潮流的时髦人物。令人难忘的还有松下的彩电、夏普的电冰箱、东芝的洗衣机。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中国人购买日本货1.0时代,是中国人想买日本货但是买不起的时代。日本货在国人的心目中,是高质量、高技术的同义词。
后来到了2012年国内反日情 绪高涨,人们将愤怒的情绪投向日本品牌的汽车,中国国内各大城市连续爆发反日大游行,许多日系车被打砸损毁。日本品牌在中国贬值,市场占有率遭到其他外国汽车品牌取代。这是继白色家电之后,日本制造在中国市场再一次滑坡。2.0时代是中国人买得起日本货,但内心纠结的时代。
2014年就好起来了,中国放宽日本旅游签证,现在跑到日本去买了。2018年800多万人次,今年可能突破900万,明年1000万基本上没有问题。也有去两三次的,而且从南到北,买的东西越来越复杂,以前买的是电饭煲、马桶圈、化妆品、奶粉和纸尿片。现在发展到生活用品,即使国内有同类的产品,但是可能日本卖的质量更好一点,更放心一点,更好用一点。
中国游客从物品的“爆买”走向“体验”,消费地从城市深入地方。现在有些富裕阶层的人士来日本旅游购物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春天赏樱花,秋天观红叶,冬天看雪景。京都的古寺庙里、东京的银座和新宿的药妆店中,北海道的滑雪场上,到处都能听到周围在说着中文,成为了非常常见的景象。3.0的时代是尽情享受,提升生活质量的时代。
近一两年来,买日本货已经进入4.0时代,组团来日本游学。不是中小学生或者大学生来学习语言、体验文化,而是成年人来学习日本服务业、零售业的管理模式,其中有店铺管理、销售知识、商品陈列、客流预测等商业和市场学知识。买知识,学习日本的贴心服务,改善自己店铺的游学取经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一种潮流。
海外购物热潮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质量的不信任,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日本制造的商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信赖与推崇。
 
三、感受日常生活中日本的匠人精神
日本的男洗手间里都有专门放置婴儿的架子。保洁员打扫楼道、清洗便器时很认真。有的学生吃到口香糖扔到地板上了,保洁员趴在地上清理的一点痕迹也没有。日本的电车、巴士的准时,是很准时的。养老院的服务细心和周到,老人需要什么服务,需要什么娱乐,他们考虑的非常细致。参观日本的企业和观光景点,接待讲解人员的专业,你提问题一般都会给你满意的回答。在国内景点参观,他会照本宣科,当导游可能背一套,离开背的一套稍微提一个问题答不出来的,在日本这样是失职的,干一行要追求极致。
QQ截图20190402134215
图1:浦东机场的男厕所

QQ截图20190402134252QQ截图20190402134306
图2/3:日本札幌的新千岁机场
 
这个是札幌飞到上海,在浦东机场看到的洗手间拍的照片,这是最基本的满足人大小便的功能。这是新千岁机场的男厕所,在出发前拍的照片,边上有小孩子坐的,也有放手机的地方,还有放包的地方。同样一个厕所发现上海浦东的厕所和新千岁机场的厕所完全不一样,心理的感受包括心情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上海浦东机场也是中国最好的机场之一了,浦东机场卫生状况挺好,但是设施不太人性。放手机和放包都没有地方放,反正感受不太好。
从日常生活用品感受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智能马桶,日本用了20年时间,将智能马桶,从最初的小众产品变为全民性产品,1991年普及率14%,2012年普及到76%,现在已经96%了,基本上都是智能马桶。现在日本使用智能马桶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了。是舒适、卫生、人性化的现代产品。电饭煲也是日本发明的,真空加压、保鲜。同样一个电饭煲,日本的工匠精神不断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搞的花样很多,根据你的需求选择适合你的产品。
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日本、研究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企业经营领域,日本工匠精神享誉全球,日本长寿企业数量也是居 世界之最。东京商工会议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 2017年创业超过 100 年的日本 企业有 33069 家。创业超过 200 年的日本企业有 3146 家。全世界社龄超过200年的企业中,56%以上在日本。这在全球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最负盛名的包括创建于 578 年日本飞鸟时代的专营寺庙建筑的金刚组。坚持传统酱油酿造生产工艺的龟甲万株式会社、距今已有 350 年的发展历史。

QQ截图20190402134356
图4:东京商工会议所的调查结果(部分)
仔细分析研究老企业的发展历史发现,生产者有着对产品反复研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一种理念。生产者将其情怀、态度、信念倾注于手中的产品,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信仰,表现出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精神。这种工匠精神贯穿在他们的经营和管理的理念之中。
讲到工匠精神,日语的意思是自我深度探求技术,对于自己的作品拥有相当的自信,不因为金钱或时间的限制而妥协,而只要是答应接下的工作,即使最终导致利益上的损失,也会全力完成。把简单的事情研磨到极致,让普通的事物升华到艺术。
小野二郎是寿司之神,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在东京办公大楼的地下室,没有洗手间,只有十个座位,却连续八年被评为米其林三星餐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预定座位的餐厅之一。需要提前数月预约才能有位置,但是价格不高,不到2000块钱。他是全世界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现在93岁还在做,已经做了70多年寿司。安倍曾经在这里招待过奥巴马。他的寿司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大米是指定供应商,米饭本身也经过了专业的蒸煮,保存的温度也是很讲究,各种海产品也是亲自鉴定新鲜程度和质量,自己觉得好的才会买。客人去店里是不能点餐的,在市场上买了什么鱼就要吃什么。他要每天去市场挑选应季味道最好的食材,因此菜单变化不定,这种做法严格地保证了寿司的口感和品质。
他自己在记者采访中说,我从来不曾厌恶这份工作,我爱我的工作,我一生投入其中,即使到我90多岁年纪,我仍然不认为自己已臻至完善,能用上等的金枪鱼捏寿司,我感到意气风发,我就是爱捏寿司。这就是职人精神。认定一个职业并且全身心投入,通过不断训练做到极致,沉浸其中享受不为人知的美妙,是这位寿司之神传达人生的态度。
日本七家企业是一千年以上的,全世界最老的企业都是在日本。200年以上的企业在日本占56%,德国占15%,荷兰4%,法国4%,其他国家21%。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很多新的关于垃圾分类的规定,希望要普及,但是估计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可以说是全世界做的最好、最精致的。垃圾焚烧场像城堡一样的设计。位于日本大阪的舞州垃圾焚烧工厂,修建得如宫殿一般这座垃圾厂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在厂区内外行走,闻不到一点恶臭味也听不到噪音。

QQ截图20190402134416
图5:日本舞洲垃圾处理厂
在严格的工艺程序控制下,使垃圾达到完全焚烧,减少了二噁英的产生。在燃烧产生的废气在送往烟囱之前还要再经过三道过滤程序,于是蓝色的大烟囱就像个装饰品了。这样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日本对垃圾分类的严格执行。
垃圾分类就要从小孩子开始抓起,在大阪所有的小学,都会开设一门“环境科”课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到了小学四年级,孩子们还要去垃圾处理厂进行实践学习。为此,舞洲垃圾处理厂还专门设计了一条参观学习路线。当大家来到焚烧厂,亲身体验到垃圾处理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做到无害化后,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觉得应该尽量将垃圾循环利用。
从垃圾分类的角度,又可以看出日本这个社会对一件事情做的有点变态,太苛刻。日本的垃圾分类工作是由全体民众共同完成的,日本对于垃圾的分类如今已细到10类以上,日本的民众则认真的按此分类,整理日常产生的垃圾,在按日期将垃圾放在指定的回收点。含有水分的垃圾要把水控干后扔出,尿不湿上面的污垢要除掉后扔出。垃圾袋有各种各样的。
日本不用法律监督,他是相互监督,通常15家、20家左右组成一个班,就像国内的居委会,必须到垃圾箱看一下有没有人把不该扔的垃圾扔出来了,万一有的话要寻找这个垃圾是谁扔的。正是因为日本民众严格执行垃圾分类,舞洲工厂这样规模的垃圾处理厂只需要10来名工作人员。
从日本医院来看精益管理和工匠精神。WHO发表了一份最新的全球医疗评估报告《World Health Report》。在报告排名中,日本再一次蝉联世界第一,而中国仅排在第64位。该报告从医疗水平、接受医疗的服务难度、医疗费负担公平性等方面,对全世界190多个国家进行的综合评估排名。
日本医院硬件设施特别好,包括精密手术做得非常好。日本在诺贝尔医学奖上也是硕果累累。跟国内不太一样的是国内有钱的人士不会去小诊所,都跑到大医院,所以大医院总是人很多。在日本一般的小病都去自家附近的诊所,普通的病人去大医院没有人理你。小诊所的水平也是比较高的,院长都是在大医院干到了四五十岁甚至科主任退休自己开诊所,他们通常都是有名大学的医学博士,所以小诊所跟大医院没有什么区别。诊所觉得你这个病需要做进一步的精密检查,或者需要手术,那么医生会给你开介绍信,再去大医院治疗。日本的医院里,人道主义情怀、匠人一般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在是外科医生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日本所有的药和设备都是列入医保范围,也就是说,不列入医保范围的药,是进不了医院大门。所以就不会出现中国医院里那样进口药、好药个人掏腰包的事情。日本实行严格的医药分离制度。医院只管处方。你拿了处方以后,可以到全国各地任何一个药局去配药。全国的药局,不会出现一个药不同的价格。医院也不能在用药问题上赚病人的钱,更不会乱开药,多用药。
在日本病人进了医院以后,你就把一切交给了医生,医生要对入院治疗的每一个病人尽全部的责任。亲戚朋友可以在可以探望的时间去医院看望陪伴一下,照顾病人的所有的事情,全部交由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来完成。在日本,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具有很高的信赖度。即使出现医疗事故,也是遵循法律进行处理,不会出现打闹医院的事情。因为你会触犯妨碍业务罪,会被逮捕。
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即提供“跟踪病人”的制度,每做完一台手术,医生必须主动地长期跟踪病人,建立一个定期的检查、复查和观察制度,而不是病人离开医院,医生就死活不管。通常是由主治医师委托护士负责定期联系病人,并做好一份长期的检查跟踪日程表。一旦发现复发,主治医生就会把病人请到医院进行治疗,这是叫长期负责与关爱到底的制度。对于医生来说,通过长时间对病人的跟踪观察,可以了解手术与治疗的效果,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日本人长寿不仅因为有病能治好,还归功于平时疾病预防和体检管理做到极为到位,几乎每个城市都设有公立的健康管理中心,为当地民众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现代的工匠精神。田中耕一现在在网上也很火,普通的工程师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是本科毕业,连硕士和博士也没有,大学还留过级,毕业以后想去索尼没有成功,不管是学习也好,就业也好,学习也好没有顺的,后来得了诺贝尔奖,得了奖之后就好事都来了。他发表的论文和杂志也不是非常有名。记者会第一句是“穿着单位工作服就来了,不好意思”。那天胡子也没有刮,工作服脏兮兮的,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就是典型的工薪阶层的样子。
他的发现不是通过理论分析做出来的,是做实验分析误打误撞。田中在一次实验时误把甘油混了进去。考虑到试剂挺贵的,就索性做了一次测试。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说,他说,心情很沉重,一直没有那么多人潜心研究如何突破。见到别人也真是不好意思,始终都是一位不知所措普通上班族的样子。记者问他现在最想要做什么?他说最想离开这里。外国人记者会上被问到想做什么,他回答让我一个人静一静。
2013年田中的梦想通过一滴血液就能够提早诊断出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病情。2018年的2月份的《自然》杂志上,刊登了田中所率领的团队坚持多年研究的突破:“通过分析几滴血液来提前30年的时间, 就可以检测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征兆。”他也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因为他心里不安,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先是躲媒体,每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年底开会的时候不去,《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之后才愿意参加了,开始露面了。
田中耕一是典型的工匠精神气质,盯着一个目标干了好几十年,在某一点上取得突破,而且非常谦虚,根本看不出趾高气扬的样子。
 
四、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特别是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时发生。被低劣质量产品所损坏的国家形象,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在国际 贸易舞台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地位。很多调查说明在尽职尽责意识、劳动技艺的学习与掌握,精益求精意识和行为方面,国内员工也是落后于德国、日本、香港甚至韩国。
刚才提到培养工匠精神需从儿童时代培养,垃圾分类也是从小学生开始学。还有一点是吃饭的问题,吃饭的问题国内好几个学校出现午餐的报道,大家知道日本是校长是先吃的,然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吃,吃完以后一起打扫,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这个制度日本已经搞了100多年,学校的午餐制度很值得我们学习,特别重要的是不论家庭富贵贫贱都吃同样的午餐,可能早餐和午餐在家里吃的很好,但是到了学校就是吃这些东西,校长和老师都是吃一样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过程无形中传达平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中国弘扬工匠精神的话,需要缩小劳动报酬差别。在日本不管是什么学院,不管你是学管理的、学法律的、学外语的,只要是同一年评的教授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他们不会从赚钱多少的角度考虑选择什么职业。蓝领工人和白领职员收入差距小,干什么都是那么多钱,盯着一件事情就一直做。所以中国需要培养工匠精神应该先从缩小劳动报酬差别开始。
(本文根据2019年3月25日汪志平教授在深度思考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有删节,未经演讲人审核。)
(本页面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版权归属上海交大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知识产权归属作者本人或中企院研究团队,转载请联系我们,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中企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