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院视角

返回首页
首页 > 中企院视角 >深度思考

罗继锋:互联网医疗平台:风口还是趋势

发布者:站内编辑    发布时间:2018-10-31

 

医疗是大家所关注的,同时也是普遍诟病的。我们希望在互联网平台不断颠覆各个领域,包括零售、出行、金融的同时,是不是也能够革新现有的医疗行业,使得医疗行业能够给到大家更好的服务。
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的人将近30%,老年人口对医疗需求更多,特别是慢性病管理需求。同时,据2015年的统计报告,2012年死亡人数中慢性病的占比达到88%。
但是,我国医疗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总量不足和配置失衡。从总量来看,目前国内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7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2.44人,而农村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仅为1人。另外,大部分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而在西部、中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三甲医院就像是大大的抽水机,把所有的优质资源吸到三甲医院,而三甲医院主要在一、二线城市。这些客观的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例如患者集中到三甲医院来看病,看病几分钟但是要排队几个小时的情况,同时也导致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不充分和医患关系紧张,所谓医患关系本质上就是交流的问题。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能够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功能可以融入到传统的物理实体中,使产品变得更加智能化。这将引发医疗行业的变革,为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可以想象有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其实极大地方便了医疗数据在不同医院、不同机构、不同人之间的共享,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患者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价。用户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医疗保健信息,在美国,80%的网上用户他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医疗保健的信息,中国偏少,20%左右的网民搜索医疗信息。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术还有利于能够促进参与方的交流。这包括医生与患者之间网上交流,例如好大夫方便了大家的网上咨询。还有患者之间的交流,2014年的一份研究发现,患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癌症病人的交流,有利于病人更多了解这个病,同时有利于病人获取情感上面的支持。知情的病人往往会对他的医疗结果更满意。还包括医生之间的交流,例如丁香网,有助于医生获得更新的一些知识。有肿瘤专家跟我们谈过,肿瘤每年都有新的治疗手段,甚至过几年都有新的指南推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跟踪这些新的指南,这样导致有些医疗手段过时或者程序不恰当。通过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丁香网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再次培训,这有利医生的知识更新。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也能改造整个流程,比如预约挂号,还有慢病管理、健康管理以及远程医疗慢慢变成现实。
正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不断的更新和增加,相应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50多亿,直接翻到2017年300多亿,据预测到2020年将会增加至900多亿。相应的,企业数量和各种创新也越来越多。在互联网医疗不断的兴起过程中,不少企业是以医疗平台的形式出现,包括好大夫、春雨、微医、快速问医生、平安好大夫。平台的主要参与方主要包括患者、医疗、医药、医保。什么叫做平台?比如阿里巴巴、天猫、京东是一个平台,摩拜也是一个平台。所谓平台不过是一个技术或一个服务,它能够促成两个及以上群体之间的互动,通过用户的互动来产生价值。天猫通过促进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来创造价值。我们看到天猫完全颠覆了零售行业,滴滴完全颠覆了出行行业,摩拜也颠覆了原来大家对自行车的行业的印象。平台是不是像在其他行业那样能够引发医疗行业的一个变革,它有什么好处,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互联网医疗平台有什么好处?首先从效率角度来说,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够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利用医生的碎片时间来进行问诊,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供给。第二个,优质资源能够下沉,使得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够获取这种优质资源,部分解决了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任何平台最大的一个资产不是其他,而是患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电子足迹。这些海量数据的收集可以为医疗服务和产品创新提供数据支持。相信随着大家的习惯从传统的线下问诊变成线上线下结合,会有线上线下的海量数据综合在一起,这些数据使得我们未来创新提供支撑,提供很多新的创新。最后一个角度是便捷性。线上的咨询和问诊、远程医疗能够患者少跑腿而且更便利。在美国,有报道说四分之一的看病都是没有必要的,像感冒这种小病去大医院里面完全是一种浪费。
为什么资本很乐意投入到互联网平台上面?因为任何的平台,不管是出行平台也好,还是零售平台也好,都具备了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规模经济,就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随客户或交易总数而下降,这样的话你就可以降低你的价格,同时还有盈利,为什么这样?因为平台的前期固定成本很大,但是每增加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基本上为零。第二个是间接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一方的数量增加会给另外一方会带来更大的价值。举个例子,阿里巴巴的淘宝,淘宝买家越多,卖家越愿意过来,卖家越多买家也愿意过来,这样毫无疑问是一种间接的网络效应。这样的网络效应可以创造一个高的进入门槛,而且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因为用户人数越多这样一个平台价值就会越来越高,就会更多的用户加入到这个平台里来,像滴滴一样控制了整个网络预约车市场的话。为什么摩拜愿意烧钱,就是因为它存在着一个间接的网络效应,它希望创造出一个非常高的进入门槛,其他人很难去跟他竞争,这样的话它在投资者的眼中就是一个高价值的项目,就愿意投钱。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出现了这么多平台。
但是,互联网医疗不同于其它互联网平台,很难像滴滴那样能够完全控制市场。理论上讲,一个市场到底倾斜不倾斜(是否成为自然垄断)至少取决于两个条件。
第一,取决于它有没有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里面包括供给的规模经济,还有需求方的网络效应。第二,人们的需求是不是多样性的。就像出行,大家的需求非常简单、明白,就是能够及时的在你想出发的时候能够出发,并且顺利迅速的达到终点,它的需求非常简单化、非常同质化,如果一个市场具有很高的规模经济,需求又是同质化的,这个市场会倾斜,使得一方迫使另一方出局,就像滴滴一样迫使UBER兼并了神州出行,也正像淘宝一样。淘宝的成功案例给了后续很多网络平台遵循的办法,至少要给双方免费,让双方都来成为这个平台的用户,滴滴完全遵循了这样一个办法,同时还做的更极致,不仅把这个服务免费的开放给大家,而且我还给你钱来用我的服务,摩拜也是这样的做法。
是不是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在做这样做?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在烧钱,他实际上也在给医生一定的回报,让他参与到这个平台里头来,让他在这个平台里面更多的跟患者进行交流,目的毫无疑问,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给钱的方式,启动网络效应。但医疗行业和传统行业又不太一样,在医疗行业需求不像出行那么同质化,它实际上是多样化的。患者其实有很多需求,有些是健康问题、有些是挂号、有些是问诊、有些需求是全科类、有些需求是专科类,比如说肿瘤。需求多样性和资本扩张产生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是互联网平台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作为一个互联网医疗平台,如果你想要市场倾斜,首先要考虑如何建立起间接网络效应,第二如何提高转移成本和多宿成本,然后才考虑如何变现。
第二个挑战,监管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互联网医疗平台因为涉及到的是医疗行业,医疗服务存在着好多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一个信用品,你哪怕接受过这个手术,你也不知道这个手术到底是不是好,这里面首先是一个信任问题。第二它具有不可分割性,生产和消费必须是同步的。第三,是动态变化的,同一种疾病,服务质量可能因医生、时间、地点、患者体质的不同而不同。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基本上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毫无疑问会存在市场失败的过程,包括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导致医生不加入到这个平台里面,导致市场萎缩,最终消失掉,市场不存在了。什么时候监管,监管力度如何?监管过严会导致市场没有办法创新,监管过弱不利于长期发展。
在我们中国市场,往往都是庞大的需求诞生之后,然后相应的互换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当然到底出什么法律法规,有多严、什么时间出都是要讨论的问题。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的发布关于互联网+医疗保健的新政策。有趣的是在2016年的时候地方政府要求医生清理与互联网公司的挂号行为,不允许医生放号源到互联网,到了2018年发布了一个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意见,明确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在这个问题我不想讨论太多,我想讨论更多的是平台监管,而不是政府监管。
平台治理关注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你允许多少方参与进来,是两方,医生+患者,还是医生+患者+广告,还是医生+患者+医药+医保?谁可以进来,所有的用户,还是对用户做一个评价评估才可以加入进来。第三如何收费,向谁收费,收多少费。最后,参与方可以到我这个平台做什么事。
 参与方越多,你的网络效应越大,同时有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比如你可以邀请广告进入互联网医疗平台里面,但是广告最大的问题是可能出现的欺诈。魏泽西事件发生没有多久。这是大家都要考虑的问题。更大的网络效应和多元化的收入来源vs.过度复杂甚至利益冲突的风险,乃至平台管控能力减弱。谁可以加入,我可以做资质审核,医生、患者、广告方、医药提供方可以做资质审核。还有退出机制,如果他在这个平台里面做了一些你不允许做的事情,退出机制怎样。如何收费,价格敏感高的群体不应该收入,相应的你应该向获益比较多的一方进行收费。最后一方面,参与方可以做些什么。在功能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提升参与方的健康互动,同时有利于提高整个生态的价值,我们还可以设立其他的一些机制。因此,创新和监管的平衡第二个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程度。任何的网上平台都会存在这样一个曲线,在平台开始的时候人们活跃程度会更高,随着时间变化的话人们活跃程度会越来越降低。同时用户也会存在这样的特色,只有一小部分用户是活跃用户,大部分用户都是非活跃用户。互联网医疗平台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提高用户的黏度、活跃度。第二,低频、浅层次的诊疗,大量的诊断还需要去线下做问诊,同时主要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群体习惯于线下的问诊。
我们目前有几个的研究集中用户行为上,包括医生的参与决策、医患的行为、就医选择和社会效应。我们的数据是在国内一个在线医疗平台网站上面获得的,将近八千家医院,十万个科室,40万的医生数据,4000万患者的网上数据。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看一下开通了网上医疗的医生到底主要是哪些人,主任医生和副主任医生仍然是主体,在就医院而言,三甲医院也是主体。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开始主任医生开通率比较高,随着时间副主任和主治医生开通率逐步提高。主要是主任医生不太受社会其他的影响,而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会受同科室其他人的影响。
第二点,从数据看,其实大部分人医生参与后的使用频率较低,部分医生偏好于文本咨询,部分偏好电话咨询,只有少部分医生两个渠道都会频繁使用。
第三点,患者的就医选择,我们拿所有开通互联网咨询的医生数据,看他的患者到底从哪里来的。能看到三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本土性偏好,也就是说去上海咨询的患者主要集中在华东一带,这也是一种本地性偏好,可能是我更信任离我近的医生,也有可能是因为离我近的医生,我真要去线下咨询他的话,花费的成本更低一点。第二个规律,存在着腾冲到黑河的一条线,大量的患者还是来自于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第三个规律,就算是存在着本地性偏好,还是有来自于其他各个地方的一些患者来这里头,甚至有不少地方就诊患者比离上海较远的患者数还多。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里面大家比较富有,网民也相对来说比较多,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这是用上海的数据。我们拿北京也做了一个分析,也是一样。当我们控制了医疗水平的差异、网民数量的差异和经济水平的差异,我们发现越是偏远地区的患者,越愿意网上咨询。医疗平台确实是为那些偏远的地方提供了一次机会,离上海地理距离越远的城市,更倾向于咨询上海的医生,因为这会降低他的旅行成本
总之,互联网医疗平台到底是风口还是趋势,取决于这个平台能不能解决三个挑战,第一个是用户多样化需求和资本扩张的矛盾,第二个系监管和创新的矛盾,第三个挑战是用户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