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和飞机的时代似乎即将到来,便捷、高效的机器人社会再一次展现出不可阻挡的吸引力。人类已经无法回避机器人带来的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等挑战,与其等着问题堆积如山,不如积极地做出改变和调整。
不过,人类是否准备好接受新的行为方式呢?3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二期“深度思考”论坛上,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史占中教授做了主题为“未来智能社会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演讲。论坛由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明阳主持,并邀请了陈继祥教授、罗守贵教授作为圆桌论坛嘉宾,共同探讨相关话题。出席并报导本期论坛的包括新华社、文汇报、第一财经、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
史占中教授首先介绍了机器人在未来社会当中的应用场景,包括在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娱乐领域、特种领域里机器人正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接着,详细分析机器人给我们带来的“祐”与“忧”。
他谈到,人类的工业发展史就是机器人不断替代人工的历史。新技术突破以后会带来新的职业需求,部分原有的劳动力不能适应新的职业需求而造成失业,其中,相对容易被替代的行业是组装、维修等手工制造业,比较难替代的是教育、医疗保健、媒体、艺术等。这对我们中国制造业带来很大的挑战,也为社会的稳定带来挑战。另外,未来随着机器人的形态和功能的发展,机器人也会像人类克隆一样,带来很多的社会伦理、法律监管、是非伦理的冲击问题等等。例如,机器人犯罪的法律监管;机器人在军事领域可能成为冷血的“杀人机器”;人类可能对机器人产生感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等等。
之后,史占中教授围绕“如何解忧”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机器人替代人力、提高效率是时代的趋势。科技进步会使某些工作岗位消亡,但是同时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技术使我们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释放人类的创造性。由此,需要妥善化解这样的机器对就业岗位的冲击,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机器换人,以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作为,我们要不断的深入学习,终生学习来提高谋生能力和设备的适应能力。另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共同协作的社会组织结构。
史占中教授谈到,要实现未来智能社会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一个是建立更好的社会组织的体系,二是发挥我们人类的自身比较优势,人有灵性,有创造性,这是机器人不能替代的。
在主题演讲后的圆桌论坛和听众互动环节,余明阳、史占中、陈继祥、罗守贵四位教授与现场媒体和听众,围绕机器人与人类的能力、机器人的角色界定、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等展开讨论。
最后,余明阳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并对“深度思考”系列论坛做了简单的介绍,即本论坛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智慧支持的智库角色,是共同讨论热点问题和亮点问题的开放空间。未来各期的论坛预告将在网站发布,欢迎广大师生、校友前来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