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深度思考

史占中:未来智能社会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

发布者:网站主编
发布时间:2019-12-27

史占中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块,简单介绍一下机器人在我们未来社会当中的应用场景。第二块我们讲祐与忧。机器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最后一个是机器人如何与人和谐共处,为我们所用。


一、机器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应用

未来智能社会可能拥有第三类人,男人、女人,机器人。但是我讲男人、女人是一类的,中间是一个逗号,另外一类第三类人就是机器人。机器人很快就会走进我们的工作场所,实际上已经走进了。比如十年以后我们想可能交大会出现机器人教授了,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同事。还有可能进了我们的家庭,成为我们的家庭保姆,甚至成为我们的情感伴侣。机器人可以和我们一起协同工作,工作之余可以下棋。还有给我们烧饭做菜,做一个家庭保姆。 

机器人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生产领域用的比较多,比如搬运机器人、涂装机器人,热处理机器人、核电站救灾机器人。在一些危险或者说重体力活的环境下,机器人大有可为。机器人将人类从繁重、重复的初级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专注于脑力劳动中。农业领域有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在我们农业当中的应用把一大批农民解放出来了,所以工业社会才有那么多的产业工人出来。包括运输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

生活领域,服务的机器人,现在请一个重点工一个月要三千块,买一个打扫卫生的机器人两千多块钱就可以了,不要求加工资,不跟你谈条件,充电就行了,还会自己找充电的地方。还有家庭陪护机器人,他叫大智,这个我国已经研究出来了,全球首款家庭陪护机器人,家中老人一旦摔倒,大智将通过老人身上携带的智能模块立刻识别,并将现场的照片发送给监护人。

在生活领域有我们餐厅里面,现在少男少女都不愿意做服务员了,现在上海的服务员工资很高的,有五六千块钱的工资。以后可能大量的餐厅机器人,给我们点菜、送菜、炒菜的都是机器人。还有机器人教师,2010年东京就有这样的一个机器人教师出来了,他有六种表情,如果回答问题很好的话她会微笑,如果回答不好的话她也会批评。所以机器人走进课堂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娱乐领域,书画机器人,街上一两百块钱的油画机器人都可以画出来。还有打球,我们现在请个教练很贵的,机器人都可以做到。机器人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娱乐,小提琴拉得很棒。娱乐领域里面他的应用非常的广泛。

特种领域也非常的广泛,水下机器人水下勘探,军事领域的应用,甚至太空的探险。


二、机器人给我们带来的祐与忧

1、机器人带来的帮助

带来祐,给我们的帮助是什么?这是非常常见的,这很容易理解。

在工业领域可以大规模的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我们这里专门做产业经营研究的学者,研究涉及很多的劳动制造方面,他就把中国劳动力的成本做了一个比较。一台焊接机器人的成本大概五万块,按照十年的折旧,现在这个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进一步的降低。而这个劳动的成本,现在一个专业的焊接技工一年要7.2万,一台焊接机器人相当于三个焊接工人的劳动量,那么成本是21.6万。那就是说用机器人的成本相当于用了人工成本的四分之一,并且可以面对复杂、危险的工作环境。这就是专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对我们劳动力的替代,这是非常可观的,因为他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所以现在全世界用机器人最多的是在中国,我们专门做过统计,大概现在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机器人是用在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机器人的成本确实低。劳动成本不断的提高,机器人的成本不断的降低,这两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机器的成本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降低成本。劳动成本随着我们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我们中国还陶醉在是人口大国的梦中,应该醒来了。牛津经济研究院做过一个研究,2003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四成左右,但2012年的时候就已经接近美国的成本了。报告预测2016年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劳动力成本仅比美国便宜4%。两会之前我们看过一个微信里面全国里面曹德旺的视频讲话,他讲中国很多的制造成本开始超越美国,这个讲的还是低端制造业里面的劳动力成本。总之,讲在人工成本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另外,在交通领域,机器人的无人驾驶,这个谷歌已经用了很多年了。他做过一个实验,如果让90%的汽车变成无人驾驶汽车的话,车祸的数量和死亡人数大幅度的降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六年过去了,行驶了三百多万公里,只遇到过16起交通意外,且从未有致命事件。这个报告显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帮助高速公路容纳汽车能力提高5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目前专家认为一旦机器人成为主流,当前公路上只需要30%的汽车。什么意思?大大的提高交通的效率。为什么?因为我们堵车,一方面是车多造成堵车因素,另一方面还有人为的因素,我们都想超车,=或者他的车比我好一点,但是我的技术好,我一定要超过他。有很多的人性弱点导致这种人为的堵塞。机器人驾驶可以避免这种人为的堵塞,所以无人驾驶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到了五年以后,可能无人驾驶汽车就成为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趋势,现在大家还不太适应。

那么安全领域里面呢?比如在排爆领域,比如一些侦查机器人、扫雷机器人,地震救援机器人。汶川地震在救援现场,无辜的解放军士兵就这样牺牲,就是缺少救援机器人。又比如消防机器人,水下救援机器人,我们上次看到天津大爆炸事故,很多都是二次爆炸,消防员又有很大牺牲,所以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以大量的减少这种救援救灾现场的事故。这个是非常有价值的。

服务性机器人不仅在生产领域、交通领域、安全领域,甚至在我们的生活领域带来了很多的应用。清洁机器人、家庭作业机器人,现在我们小孩布置作业太多了,要机器人帮他完成,让他有更多的时间,中国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给考试和作业创造专门的时间,家庭作业机器人可以帮助做作业。残障辅助机器人可以帮助残障人士。医疗机器人,一个医生一天可以做二十个手术,十个病人同时躺在床上,一个主任医生领着几个副主任医生一个一个的做上去,一天做下来非常的辛苦。最长的时候医生可以工作15个小时,强度非常大。医疗机器人可以大大的减少医生的工作强度。舞蹈机器人,可以给我们带来娱乐性的享受。

2、机器人带来的攻击

那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冲击如何应对?机器在长时间的重复劳动中有相对于人类有巨大的优势,他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个是他的思维参与程度。像我们以前说的机器人不会拐弯,现在有了传感器以后他会拐弯了。还有一个就是他的操作模块化程度,模块化程度提高以后也可以提高替代性。这两个方面的提高以后将大大的提高了机器人对我们很多工作岗位的替代。近半数的人类工作被机器人替代。未来二十年,我们在座的一半要不失业,要不享受生活去了。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工业发展史,工业发展史就是机器人不断替代人工的发展史。有了蒸汽机以后,从18世纪的手工业到19世纪的简单工业,到20世纪的复杂制造,到了我们现在21世纪信息处理,我们的人类发展史就是机器对人工的替代过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如何掌控这个趋势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我们再看看,这个新技术突破以后会带来新的职业需求,部分原有的劳动力不能适应新的职业需求而造成失业。失业是怎么造成的?一个新的东西出现了,可你没有办法适应新的东西的出现。这里我讲一个例子。从2000年起,工人的单位工资与单位产出差距逐步的拉大,机器正在抢占岗位。按照经济学理论,劳动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产出的增加。你劳动成本慢慢的抵消了产出增加的附加值。2000年以后是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世界,我资本大量投入买机器人,机器人替代人工。这个时候产出大幅度增加,而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的下降,产出不断的增加。这个差距不断的拉大,上面的红线是产出增加,下面的绿色是劳动力成本。这个方面,这个开口越来越大。所以说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强,带来我们社会财富的增加,因为人工成本降下来了,这个产出不断的增加了,机器人的效率更高。这意味着机器人正在抢占我们很多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制造业里面的岗位。

我们看到这个数据,2013年的数据是120万,到了2017年要到190万,有些专家预计是200万,机器人的平均成本还在下降。下降的一个原因是机器人的成本有更强的替代性,它的人工智能水平提高,它的思维程度提高。

替代有三个阶段,一个是高替代,也就是这种岗位是比较容易被替代的,像运输物流行业,一般一百万的快递员可能再过十年就被替代掉了,等下我讲亚马逊的例子。运输物流行业,这个简单重复的行业可能很快就被替代。线上作业的人很容易被替代,他可以更多的减少管理的误差。劳动密集型行业,是高替代行业。

那么这个中替代的行业是组装、维修等手工制造业。比较难替代的是教育、医疗保健、媒体、艺术等等,这个教育还有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老师讲课边讲还有很多的创造,这个机器人是按照模式讲的。像大学本科的数学、物理,这种基础课可能机器人教授上得非常好,他已经程序化了。而专业课,需要我们教授独特的思想发挥的课不太可能会被替代。所以教育行业的替代难度在增加。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不断的提高,替代的风险在增加。

看一下美国的布局,我们三年前就写过一篇提案,我们的领导到北京开两会的时候,讲到我们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什么意思呢?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低,美国讲三大技术,他可以掏空中国的制造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服务。不管你中国的工程师多么多,我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你交大出来的工程师,我还有大数据服务他可以按照我们讲的定制化需求,知道消费者未来需要什么,我可以大数据服务里面提前做到。我凭这三大杀手锏可以很快的把你中国的制造业淘汰。这对我们中国制造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后来我们的提案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就是说实际上在机器人领域,我们也在做这个布局,但是我们比美国的重视程度差一点。什么原因?我们13亿人,大量的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话,我们的社会稳定怎么办?这些人找不到工作都上街走了,我们会有很多的顾虑。但是美国是坚定不移的发展机器人。他光人工智能领域有六百多家公司,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趋势。

我们再举个例子,顺丰是最大的快递企业,跟亚马逊比较看一下。亚马逊2016年12月17日已经在英国开始测试无人机送货,实验平均配送速度18分钟,正式应用后预计替代数千万快递工人。他先出仓,再取货,再寻址,再送达,无人机通过直线飞行,快速达到目标位置。我们的快递员经过堵车,还有找不到你的门牌号码,都影响了快递送出的准确率,甚至我们说未来的物流行业很快就可能被无人机替代,又快又准确。

无人驾驶方面,会有三个阶段。摩根史丹利专门做了一个报告,现在特斯拉有无人车,百度和谷歌的无人车也不错。2016年前我们还在犹豫,质疑无人驾驶靠不靠谱。2016年到2019年限制驾驶场景。2019年到2022年逐步完善自动驾驶能力。未来2022年以后,社会就百分之百的接受,社会设立完整的无人驾驶体系。实际上我们看无人驾驶,很多喜欢赛车的人,他有享受驾驶的愉悦感。这怎么办?以后你想飙车不给你机会了,颠覆我们的传统出行。

这个就是我们的出行观念的变化。机器人对我们的很多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了改变,我们手足无措,难以适应。还有就是最重要的问题,对整个社会人类的法律体系,未来随着机器人的形态和功能的发展,机器人也会像人类克隆一样,带来很多的社会伦理和法律监管问题,是非伦理的冲击问题等等。

比如法律监管案例,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长期看,如果机器人犯错的话,伤害性结果应由谁来负责?机器人致人死亡,这个法律问题怎么界定?如何来监管?比如未来尤其是我们广大农村师资不足,机器人下乡教学,但是如果错误教学,这个谁负责?传播的不是核心价值观怎么办?他的程序设计会有很多的偏差和问题。机器人发生错误如何界定?现在有不少机器人伤人的例子,如果机器人大范围的应用,法律责任的界定和监管的问题对我们的社会治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医疗机器人出了事故怎么办?还有机器人伤害我们现场的作业人员怎么办?这个我们讲法律责任怎么界定?

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机器人军事领域的应用。如果机器人用在军事领域那就真的变成了杀人机器。一个军事历史学家马歇尔做过一个统计,二战的时候伤亡事故,尽管二战是人类死亡最多的一次战争。但是他这里的统计很有意思,二战时大概只有15%到20%的美国步兵能够或者愿意向敌人开火。一个是人类的同情心,他不愿意射杀,比如看到老弱病残的士兵不愿意开火。还有战场当中自身的恐惧。同情心和恐惧心导致不敢开火。这个历史学家这样讲,就因为人性的因素使二战减少了很多的死亡人数。但是,机器人一旦走上战场的话是毫无人性的,他可能真正的冷血杀手。他可以不知疲倦的,长途奔袭的,超越视距的来进行战场上的搏杀。

这个是我们在解放战争的时候,这是我们解放军,这是国民党,他在战场上可以握手。这是我们的通报,自己人不打自己人,有这种人性的缓解战场的氛围。那么机器人没有这种握手言欢的意向,他只有指令。所以机器人一旦走上战场,用在军事领域是我们真正感到恐怖和担心的。又比如机器人被不法之徒,比如被ISIS利用了怎么办?他成为人类社会的敌人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这是我们非常担心的。

另外就是带来很多的社会伦理的困扰。机器人因为有人的某种属性,机器人可以照顾你,给你情感上的慰藉,那怎么办?你就产生感情。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在日本,因为机器人在日本的业务非常的广泛,机器人被视作宠物,死后被人怀念,这是真实的。这是机器人的牌位,他会祭奠机器人,这是社会伦理问题。这是我们一个影视剧《黑镜》,他讲到了因为她的丈夫在车祸中去世了,模拟了一个机器人,最后这个妻子跟模拟的机器人产生了感情,难以自拔。电影里面《她》,也是跟这个机器人产生了难以自拔的爱情,不被世俗社会所理解。这是机器人和我们人的角色界定不确定的情况下产生感情难以自拔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说机器人经过一定的发展之后可能变成人呢?一旦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超过我们的人类智能怎么办?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们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人工智能它的发展是一个指数式的增加,开始可能很缓慢,到后面就会突变,人工智能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可能变成了指数型的增长,前面是蜗牛漫步,后面是爆炸式的增长。我们讲人类智能进化比较慢,现在的智慧比古人超越多少,很难说。几千年前我们产生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说明春秋时代有那么多的思想家,人类社会在那个阶段。几千年过去了,扪心自问,我们人类智能进化了多少?我们在座的哪个比爱因斯坦聪明?哪个超过了牛顿?人类智能是非常的缓慢的。一个指数性的增长,一个线性的增长,这种驱使下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是有可能的,那怎么办?

人工智能到达一定阶段之后产品了突变,他会比爱因斯坦更聪明,但我们却无能为力,我们怎么办? 

举几个知名学者和企业家的话。比如说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非常的反对搞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毁灭人类的元凶。但是各个国家现在都不惜血本的投入搞人工智能。这个马斯克是我们科技创业的楷模,创业英雄,乔布斯离开以后他就变成了我们崇拜的创业英雄。他也反对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比核武器还可怕。因为他掌握的知识可能更丰富。比尔盖茨也是反对人工智能的,他认为人工智能足够强大,会给我们带来担忧。这是著名的企业家和学家对人工智能带来深深的忧虑。这个忧虑确实是比较切实的。什么原因呢?比如说核武器,中美俄这三个国家可以把对方相互消灭好几次。但是为什么核武器还是没有面世呢?个体是理性的,但是多出来以后就变成了集体的非理性。个体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

3、何以解忧

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点,就是何以解忧?

第一个问题,如何应对就业的冲击。我们统计后,有前瞻性的机构专门做了这样的统计,52%的学者还是持积极的态度。我也是持积极的态度。科技进步会使某些工作岗位消亡,但是同时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技术使我们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释放人类的创造性,可能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出来。机器人不仅席卷蓝领,还会波及到白领。机器人可以替代更多的岗位,也会创造许多新的岗位。

机器人替代人力、提高效率是时代的趋势。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机器的发展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问世,机器把人替代。实际上他替代了很多的人工,比如我们在纺纱领域,当时出现一个纺纱机。当时英国就炸掉这个纺纱机,因为纺纱机出来之后,很多的纺纱工就回家了。但是平稳的过度以后,被替代的人又重新找到新的岗位了。电力通信是第二次的革命,有了电力的应用,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了。通信领域,有了更强的通信以后,我们这个领域很多的工作被替代了,但是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新的计算机也是这样的。就是替代了工作岗位以后衍生很多的新的工作岗位。我们从积极的角度看,他替代的同时也同时在创造。

第二,能够妥善化解这样的机器对就业岗位的冲击,就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机器换人。因为机器人有一个转岗过程,要加强对被替换劳动力的转岗培训,使之适应智能社会的职业需求。机器人应用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可以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可以带来转岗的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比尔盖茨提的观念很有意思,对机器人征税,征的税用来补贴工人的再培训。被替代的工人可以增强新的就业能力,实现再就业。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机器换人,否则会引起的动荡。还有我们自己的挑战,我们人应该同机器人一起升级,不是读完大学就没有工作了,不用看书了,不然的话不是别人淘汰你,是机器人淘汰你。这在迫使我们人要不断的深入学习,终生学习来提高谋生能力和设备的适应能力。

第三,建立共同协作的社会组织结构。人与机器人要共同协作,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除了管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现在我们如果要请一个保姆到家里做家务,你来一个机器人你还是不适应,总感觉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给你做手术的,来一个机器人你会产生恐惧心理,这个机器人行不行?他实际上比一般的专业医生做手术的成功率更高,但是我们心理上会有障碍。机器人时代将会创造出全新的职业。人类能够完成工作,但机器人能做的更出色。还有,我们人类要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


三、机器人和人的和谐共处

最后我们讲怎么样和谐相处,一个是建立更好的社会组织的体系。另外发挥我们人类的自身比较优势。人类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我们就要从事机器人不能涉及的领域。因为机器人他的思维创意程度还没到那么高。人含有灵性,有创造性,这是机器人不能替代的,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比较优势。我们人类不要重复单调的劳动。比如说人类要上课,一个讲义从30岁讲到60岁的课就不要再讲了。重复的,简单的就由机器人来讲。所以基础课由机器人人来讲,需要启发思维的,由我们的教授来讲。

我们再回到一个阶段,从人类社会讲,人类社会会创造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领域,一个是精神领域。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很多的物质财富。但是精神财富,机器人在这还是略输一筹。我们人类是有情感的,这个文化产业是最有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因为这个需要人类的情感和更高的创造性。人类的物质层面很容易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机器人很难被替代。人更多的从工作中解放出来以后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未来的就业岗位,从事文化产业的艺术工作者可能要占到50%以上。李开复是神神道道的一个人,他认为人类的艺术,创造生活中的美是很重要的。因为李开复对机器人接触比较早,他对这个人工智能的发展没有那么悲观。

如何定位机器人的社会角色?机器人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你要把他视同为机器,不能等同于人。一定要严格界定。他就是机器,为人类社会所用的机器。如果把他等同于人的话,很麻烦,他照顾你,你跟他产生了情感。你失去了亲人,他可能给你精神慰藉,现在这个技术完全可以做到。你的亲人去世以后,我们用大数据下载你的亲人的数据以后,可以在你生活关键的时候模仿你的亲人跟你讲话。但是他永远是机器,不能把他等同于人,更不能产生社会伦理的冲动,这点很重要,要界定机器人的功能和社会角色。

现在有一种生化人。我们社会学领域界定人死亡是两个界定,一个是大脑停止思考是脑死亡。还有你的心脏停止跳动,这是心死亡。比如植物人,他脑死亡了。你做一个人工智能给他,赋予他一个正常的思维,他可以步行,可以干很多的事。当你的心脏停了以后,未来的机器人有人工心脏,他可以重新让心死亡的人重新复活。那我们如何界定?有些人躯体是人体,大脑是人工智能。还有,大脑是正常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了。比如脚残废了,换一个假肢,都可以。那怎么界定了?人之所以为人,人是有灵性的,一定是有人脑就是人,如果不是人脑,尽管他有人的躯体,那他还是机器人。如果大脑是人的话这个人界定为人,应从灵性的角度来界定他是人还是机器人。现在社会已经有了,叫生化人,人的躯体,人工智能的大脑,还有就是人的大脑,还有机器的躯体。人脑应为区别人与机器人的关键因素。

机器人发展应该完全受控于人类社会。前面讲到机器人很恐怖,一旦他的人工智能超越我们的人类智能怎么办?我们要做到人类社会可控,可终止,否则可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们举个例子,以前克隆人,生物学上已经完全没问题的,但是法律上禁止,喂了避免很多的社会伦理问题。出现克隆人怎么办?就像我们未来出现机器人怎么办?这个我们要在法律上进行界定,要被人类社会可控,可终止。另外,我们最大的问题在哪里?人工智能是联网的,最怕产生群体智慧。科幻电影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了,人类应对机器人发展程度进行严格监控,避免他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杜绝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奴役人类的事件发生。这是最担心了,要避免机器人的群体意识。他被你人类所创造,我们要避免他成为你人类社会的主人。机器人现在是为我们所用,我们奴役机器,如果反过来,机器人奴役人类怎么办?所以我们认为应该被人类社会可控可终止。

机器人发挥准则,这个我就不展开了。元准则,希望机器人的发展当中首先有这样的一些约束。比如说没有命令,机器人不得行动。零准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这个要成为我们全社会发展机器人的要求,否则的话可能会出现前面讲的一些问题。


(本文根据史占中教授2017年3月15日在上海交大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深度思考”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演讲人审核。)

(本页面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版权归属上海交大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知识产权归属作者本人或中企院研究团队,转载请联系我们,对未经许可擅自转载者,中企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23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大包图A208 邮编:200030

扫码关注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SJTU企业发展研究院”

/templets/iced3
/templets/ice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