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深度思考

张新安:工作中的“流”体验

发布者:网站主编
发布时间:2019-12-27

张新安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管理科学系系主任
 

“流”体验,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首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说有一天我们被放到一个情景当中:被限制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房间只有几平米,里面有一张床、马桶,没有电视,没有图书,没有报纸,也没有朋友陪我们聊天,没有手机,没有Wifi,我们要在里面待整整四年。在这样的情景里面我们有没有办法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情,甚至让自己开心幸福起来?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难,但有一位老先生,他是东欧人,原来生活在匈牙利、克罗地亚这一带,他小时候德国人打过来,把他们家乡的村庄带领了,把周围的家人朋友都送到集中营里面了,一关就是四年。1945年这个地方被解放了,他们被放出来了,那时候他已经十几岁了,他发现绝大多数人经过这四年都死了,因为大多数人被放在集中营里面之后内心充满了恐惧,恐惧让他们每天处在一种六神无主的状态,不知道下一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降低了他们抵抗这种恶劣的物质条件的能力,每天都是这样,最后死在里面。还有一些人经过了同样的四年,他们幸存了下来,这些人生活的相当不错,人看起来很瘦,营养不良,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像经历了长途旅行回来的人一样。当时大家非常奇怪,大家都是关了四年,为什么这些人活下来了,那些人死掉了?

活下来的人和死掉的人做的事情不一样。有一个人在牢房里面写小说,小说有一百多个人物,人物和人物有复杂的关联,故事情节该怎么样展开。他花了两年多时间把小说构思出来,每天都要过一遍小说,要全身心投入去做,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越做越熟练,这个过程当中内心积累了非常健康类似行云流水的体验。这个人每天因为这种体验感觉到自己非常有价值,这种感觉能够让他生存下来。这个东欧人就观察这些生存下来的人,发现他们都有类似的经历,然后他决定去学心理学,后来到读了心理学博士,然后留在芝加哥大学教书。他绝大多数教授生涯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心理系度过的,现在退休了。他一生只研究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能够区分生存还是死亡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他把这种体验定义成“流”体验。当我们人类全身心投入到一件我们做的得心应手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经历的类似于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叫做“流”体验。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流”体验到底是什么,“流”体验对我们人带来什么影响,下面分享一下他的研究。

早期的时候,他研究一些专业人士,就是音乐家、歌唱家、体育运动员,问这些人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刻,当时在做什么,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作曲家讲,自己最幸福的时刻是埋头作曲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沉迷的状态,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存在了,感觉到手和身体好像分开了。这些曲子不是自己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当作曲家进入工作“流”的时候内心体会到的感觉。

还有一个攀岩运动员回答是这样的,最幸福的时刻当时是攀岩的时刻,攀岩需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刚开始攀爬的时候感觉到大脑被切断了记忆,能够记住只有刚才发生的事情,因为所有的记忆力都集中在手头上,他感觉到整个世界都被遗忘掉了,这是我们经历“流”体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流”体验的影响

“流”体验会给我们很多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当我们经历“流”体验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脑力都是集中在手头上一件事情上,不能分心。

第二个方面,意识和行为会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比如,网球运动员在对抗性的比赛当中,要应付对手的挑战很容易进入比赛“流”的状态。一旦进入比赛“流”的状态,这些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很容易达到心神合一的地步,他们的眼睛、判断、手达到合而为一的地步。

第三个方面,强烈的驾驭感。当“流”体验发生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很强的驾驭感,驾驭感不是指挥其他人的驾驭感,而是感觉到对自己的身心有随心所欲的控制。当“流”体验发生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在控制自己的身体,控制自己的判断和注意力的时候,用这种控制应对挑战。

第四个方面,当“流”体验发生的时候,会让人出现时间的错觉。有的“流”体验会暴露出时间过得非常快的体验,还有一些“流”体验会暴露出来时间过得非常慢的错觉。有一个花样滑冰的冠军,有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比赛当中做一个高难度的转体动作,这个动作本身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他全身心去做,感觉自己足足做了几分钟才把这个动作做好。  

有一个和“流”体验相关的视频,是上海的钢琴演奏家朗朗和他的父亲,他们二人在欧洲音乐厅里面的演出,一个弹钢琴,另外一个拉二胡,合奏了传统民乐“赛马”。从中可以体会到父子二人全身心投入到乐器,用乐器演奏乐器的“流”体验的感觉。

“流”这个概念和心理学一个分支有关,幸福心理学。有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幸福到底是什么,怎么样让我们的人类更幸福一点,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之后,对这个问题有大家认可的答案,比如说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纯粹就是个人的主观感觉,一个人感觉自己幸福不幸福,不取决于你拥有什么东西,也不取决于别人怎么评价你,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觉得幸福不幸福。如果幸福就是人类的主观体验的话,“流”体验是我们人类体会到的幸福当中最高质量最高等级的幸福感觉。

有一个叫幸福金字塔的模型,把人类能够经历的积极的体验分成了两类,这些都是好的主观感觉,可以让我们人类感觉到幸福。在幸福金字塔下面是人类经历的快乐,这些快乐主要来自于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如果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快乐,欲望可以很容易得到满足,我们的人生当然比别人幸福一些。金字塔塔尖上愉悦的体验,愉悦来自于我们投入做事情。按照幸福金字塔的分类,“流”这种愉悦体验是人经历的幸福里面最高的形式,快乐为什么不如“流”有质量,快乐里面有一个快字,意味着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们很饿,我们吃美食,进食满足我们的食欲,进食的过程当中我们很满足很快乐,但是吃完了就没有了。比如说新买了一套房子,领朋友来参观,朋友称赞你的房子蛮好,满足了自己被尊重被重视的需要,但是朋友走了你这种快乐的感觉就不见了。但是“流”体验不一样,“流”体验不仅可以在经历的时候让你感觉到内心行云流水的体验,结束之后“流”体验会影响我们自我价值的感觉。每次“流”体验都是一个行云流水般的操控自由的身心,来应对手头任务的过程,任务结束之后,因为这段完美的经历,我们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自己成长了,变得比以前更好了,这个时候自我价值就提升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朗朗父子结束演出之后,接下来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时间,都会因为演出的那次“流”体验感觉到自己比以前更加好了,这是我们讲“流”体验愉悦的体验,为什么是我们人类经历最积极的幸福最主要的原因,不仅当时感觉好,结束之后还有遗留下来的感觉。

这里有一个问题,毕竟朗朗父子不是一般人,使用的乐器都是价值连城的,他们的演出环境金碧辉煌,普通人没有这种情景的。那么,和朗朗父子相比,作为普通人,我们经历“流”体验的可能性就要少一些呢?有一次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在深圳一个街头一个路人用手机拍下来的,视频当中有一个盲人乞丐在深圳街头讨钱,也在用二胡演奏曲子,他演奏的曲子也是“赛马”。盲人艺人和朗朗父子的境地不能同日而语,但是盲人艺人全身心的演奏是不是也会给自己带来朗朗父子这种感觉呢。盲人艺人演奏的过程当中因为全身心的投入,内心经历的积极的体验,是不是和朗朗父子完全可以对照的?这是蛮有趣的现象。

视频中,那个盲人艺人忘掉了自己做什么,已经忘掉了自己讨钱的事情,讨到多少钱的贡献不如他自己内心经历的体验贡献大。如果把这两件事情对照起来看,我们发现,作为人类经历最积极和幸福的感觉和我们拥有的外在资源和我们的地位和物质条件关系不大,这就把心理学另外一个话题带出来了,这个话题就是金钱到底能不能买来幸福。

有无数的经济学家研究这个问题,也有一些大家比较接受的答案,金钱是能够买来幸福,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相比,有钱的人幸福程度是要高一些,但是金钱能够买来的幸福是有限制的,金钱只能够买到一类的幸福,这类幸福就是快乐,金钱买不来愉悦,有钱人和没钱人相比欲望更容易得到满足,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但是有钱没钱对愉悦的影响很小。有钱人和没钱的人相比,未必就会有更多的“流”体验,这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有很多人我们觉得他们应该很幸福才对,但是他们的幸福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也有很多人我们觉得他们简直不能再惨了,但是他们的幸福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生活当中的“流”体验

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流”体验。和“流”体验比较少的时候相比,我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流”体验会在哪些方面影响我们?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流”体验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很多研究表明,当我们的生活或者工作当中经历频繁的“流”体验的时候,我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可以得到改善,如果我们经常有“流”体验我们有很强的自我价值的感觉,会让我们远离心理疾病,同时会改善我们的生理指标,让我们远离一些和抵抗力、免疫力有关的疾病,我们不大可能会得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心血管疾病。“流”体验的第一个影响会改善我们的身心健康。

第二个影响是,“流”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要和其他人打交道,我们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在很多程度上和我们感觉到自己有没有价值有关。假如说生活当中缺乏“流”体验就会觉得自己没价值,这样就会导致我们队周围的人很挑剔,挑剔他们的小问题小毛病,这样就会导致我和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如果每天我都会有“流”体验,我对周围的人非常宽容,人际关系会受我经历的“流”体验的体验。

第三个和“流”体验有关的影响是创造力。每个人创造力是有差异的,大家都喜欢和有创造力的人交往,这些人总是有很多你想不到的想法,他们就算开玩笑,都非常像玩笑。我们喜欢和这些人交往,他们生活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流”体验,意味着“流”体验要全身心做一件事情,当你全身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思考这件事情,这就会导致你在这件事情上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体验。

第四个,“流”体验可以改进我们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少犯一些人生错误。有一篇论文考察中年男性,研究他们生活工作当中天经历的“流”体验的多少,和他们是不是有婚姻出轨有没有关系,最后发现这二者是有关系的,“流”体验多婚姻出轨可能性小,我当时看论文的时候觉得很惊讶,不是很相信这个研究。直到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安泰的MBA项目组织一个全国MBA摄影大赛。我们办公室就让我致辞,致辞的还有另外一位嘉宾,上海摄影家协会的会长,这个会长很会讲话,和我聊天的时候他知道我在商学院里面教书,就讲摄影家协会很多会员是商学院的学生,这些会员都是做老板做高管的,大部分的会员加入摄影家协会都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是他们加入之后,通常要买一套装备,装备很贵,七八万算便宜的,二十几万是普通的,装备买了之后要用,结果他们一用就上瘾了,到处拍照,然后大家交流评比,他们干这个事情乐此不疲,然后就不在外面乱搞了。去年我们协会收了十几面锦旗全部都是他们的太太送的。“流”体验可以改进我们的人生历程,大家想一下,对中年男性这个群体来讲,到了中年时经济的压力比较少了,同时精力到了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活动让他们的精力以“流”的形式表达出来,真的可能出事。如果有爱好,让生活当中有大量的“流”,就不需要找其他的“流”体验。


工作当中的“流”体验

了解生活当中“流”体验的影响之后,再看一下工作当中的“流”体验。让我们的工作当中有更多的“流”。“流”这个体验很重要,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心理学家做过这个调查,90%的人说人活着是为了幸福,也有10%说是其他的事情,有人说是为了挣钱,挣钱为了什么,为了幸福。事实上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想,人活着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幸福,“流”体验是人类经历所有幸福体验当中最高等级的形式,如果生活当中有大量的“流”体验,某种意义上你讲,你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的。

那么,怎么样让生活工作当中有更多的“流”体验?这个问题比较麻烦,因为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流”体验的多少主要有三个大的影响因素。

第一个因素,任务的特征。我们想要从一个任务上获得“流”体验,事实上能不能获得“流”体验和任务本身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特征的能够更容易让我们获得“流”体验呢?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个任务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明确。第二个清晰的流程。第三个特点,及时的反馈,关于任务表现怎么样,立即收到反馈。如果任务满足这三个特征,就让人有“流”的感觉。有很多年轻人很多孩子对网络游戏上瘾,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迷上网络游戏,因为他们玩游戏的时候感觉很爽,这种感觉用今天的概念讲就是“流”的感觉在里面。因为设计网络游戏的人都是按照这三个特征设计网络游戏的:明确的目标:把怪打死;清晰的规则:砍一刀掉半管血;及时的反馈:把怪打死了就可以进入下一关。当时读大学的时候我对windows里面的扫雷游戏上瘾,挖到半夜三四点钟还是不肯睡觉。后面我想为什么挖地雷会上瘾,满足了三个特征: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规则,及时的反馈。在工作当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有的工作更适合这三个特征的,这样的工作能够给人更多积极的体验,有的工作和这三个特征差的比较远,这样的工作做的时间比较麻烦。有一个研究者到医院里面研究医生,医生分内外科,看他们对工作满意的感觉,看他们在工作当中获得的自我价值和体验。研究发现,外科医生比内科医生好很多,很多外科医生宁愿收入少也不愿意到内科干。大家看任务特征就知道了,外科医生的工作动手术,这个任务很满足这三个特征的。明确的目标,把什么切掉是不能乱来的;清晰的规则,应该怎么样切也是很清楚的;及时的反馈,你切的好病人站起来就可以走路了。但内科医生这三个目标就很糟糕,明确的目标很难有,也没有规则,关键是没反馈,内科的病人好了之后好了就不来了,死也不来了,到底怎么样不知道。所以内科医生尽管挣钱比外科医生多,但是没有外科医生快乐。内容的特征影响我们有没有“流”体验。如果要想有“流”体验,要想一下哪些任务可以带来“流”体验。

第二个因素就是和人有关,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控力,大家想一下“流”体验的定义,我们全身心做一件事情,而我们的自控力影响了我们能不能全身心做一件事情。高自控力的人比低自控力的人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把所有的注意力到手头的工作当中,使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出“流”的感觉。今年我研究一个现象,我们现在MBA和EMBA的规模很大,MBA、EMBA当中有很多跑步爱好者,全部都是业余的,他们都有全职的工作,白天要上班,晚上跑步。在这个事情上大家的表现差了很多,跑得特别出色的人真的很能跑,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七月份的时候有一个EMBA的同学,快五十岁了,今年他过生日,他说要用一种最二的方式过方式,要跑222.2公里,他从凌晨开始跑,跑到半夜把两百公里跑下来了。跑步我也去跑了,但我跑步有一个局限,就是我跑到十公里的时候或者跑到七十分钟的时候我就不行了,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如果再跑下去会晕过去。所以我就研究他们为什么能跑,研究结论让自己觉得蛮不开心的,因为我发现跑步这个事情上,跑步不具备刚才我们讲的三个任务特征的,单调的任务上之所以有人能跑,而我不能跑,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我们的自控力有区别,我的自控力是有问题的。我这种人经常在跑步的时候脑子里面想别的事情,想我的研究想今天单位里面发生的事情,如果对面看到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情,我头也扭不过来,要多看一会儿,跑步就变成了外来的任务,变成我们必须要忍受才能继续下去。而那些特别能跑的人,他们有一个共性,他们刚刚开始跑的时候脑子里面也要想别的,但是跑到三四十分钟之后就开始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下来,不要再想别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想跑步这一件事情,四五十分钟的时候脑子里面只有跑步这件事情,就是协调自己的两条腿和自己的大脑之间有一个对话,让这个对话一直维持下去,这就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流”的感觉出来,这种“流”的感到一出来,跑步这件事情就不是负担了,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我当时发现有这个因素在里面,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其他的体验有一些关系。

比如说,很多朋友在家里面有一些带孩子的任务,大多数人不喜欢带孩子的,我们觉得带孩子很痛苦,有时候要冲孩子发脾气。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带孩子这个任务当中获得快乐的感觉呢?因为我们的自控力不够,不能在带孩子的时候只做带孩子这一件事情,很多人要看手机,觉得带孩子浪费时间,没有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带孩子一件事情当中。如果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可以享受到带孩子这件任务的快乐,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专注力、自控力和“流”体验能够连在一起的原因,尤其对本身不吸引人的任务,你的自控力就非常重要。

除了自控力之外,影响我们“流”体验多少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我们本身的技能水平。我们想一下“流”体验的定义,把一件事情做的得心应手是“流”体验的条件,意味着我们要有高水平的技能。我们本身具备的技能水平能不能应付这种挑战,决定了我们在任务上能不能享受“流”体验。当我们打羽毛球的时候,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今天的羽毛球打下来酣嬉淋漓有“流”体验?如果你的朋友也打羽毛球打的不错,你就有“流”体验,因为他的水平也很高,你要全身心投入去打,这样的话你的“流”就出来了,比如说你的朋友水平不高,你的水平很高,你不用全身心去做,就不可能有“流”体验。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一件任务上要有高水平的技能,才能享受到任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对于专业人士来讲,比如朗朗父子还有运动员,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你想从专业活动当中享受到活动带给你的幸福快乐的感觉,至少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一天十个小时是三年的时间。所以说我们人类能够享受到的终极的幸福感觉需要我们承受一定的痛苦、承受一定的磨炼作为代价的。幸福是从痛苦当中来的,这是有依据的。

这个事情在我们的博士生身上观察非常明显,我在12年的时候写过一个文章,研究中的“流”体验,为什么大多数研究生做论文痛不欲生。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研究的方法,要掌握研究的方法,通常需要一到两年全身心投入的训练,大多数人到我们这里读书,没有意识到重要性,没有让自己完成训练,没有掌握方法,就不能驾驭要研究的这个问题,不能驾驭就不容易做进去,就享受不到研究带来的快乐。

在工作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很强的证据,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案例,我们教学的时候不大强调或者说不大鼓励讲个案,因为个案没有说服力,你讲的个案都可以举一个反的个案驳倒。但是个案比较鲜明,容易让人接受。这个个案是我在两年前观察到的,我98年大学毕业,交大读的本科,当时学的是工程,当时本科同学98年大学毕业之后,当时系有70几个人,十几个人留在上海工作,在当时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学,本科毕业留上海没那么容易,这十几个同学要么是学生干部,要么是党员,要么成绩特别好。之后一晃十五年过去了,2013年我们毕业十五周年同学会,大家都回来了,七十几号人,同学会有一个环节,每个人五分钟讲一下过去十五年干了什么,98年大学毕业留在上海的十几个优秀的同学当中有好几个人的职业发展是停滞的,十五年后做的工作和十五年前毕业找到的工作是类似的,职业发展没有进步,意味着他们十五年之后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我们想一下上海十五年发生了什么,经济总量翻了好几倍,我就特别吃惊,想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们身上有什么共性,他们讲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们的共性,就是他们跳槽太频繁了,98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当时我是学材料工程的,找工作都是去上海的轴承厂、柴油机厂、宝钢,到了工厂里面都是车间里面上班,车间里面上班和大学里面想象的工作情况不一致,做得不是很开心,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来的,上海遍地都是网络公司,网络公司都要人,他们都是交大毕业的,他们应聘网络公司没有问题,所以这些人又去了网络公司,去了网络公司之后本来不是学这个,本来不是学编程的,肯定做不过本来学编程的,出不了成绩又不开心,做不下去了又换一个,过去十五年频繁换工作,很多人换了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工作,频繁的换工作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做任何一个工作都没有在工作中培养起足以应付工作任务挑战的高水平技能,不管是销售,还是做技术,还是做内部打交道的事情,都没有这个技能.一旦没有技能应付工作带来的挑战,你做这个工作就没有类似于“流”的体验,而工作一旦失去流体验作为回报,你做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工作可以给你带来外在的报酬,每个月的薪水。如果做工作的原因就是因为几个月有薪水,注定了你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有上限的,否则你不如做其他的事情赚一万块钱更核算。一旦你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有上限,你的职业发展上限就出来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工作当中没有“流”,职业发展就停滞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反过来的案例,很多年轻人职业发展过程当中比较顺利,很快可以升职,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刚刚参加工作,头三四年的时间,刚开始不熟悉,花一两年掌握情况,之后全身心投入工作,然后晋升。什么时候全身心投入停了,职业发展就到此为止了,有这个规律在里面,这是我们研究“流”体验的时候发现的一些情况。

我们用这个概念做了很多研究,去年我用这个概念研究浦东两家纺织工厂,去年我带了一个学生做毕业论文,这个学生是国内大纺织集团的人事经理,这家集团在上海有两家纺织工厂,加起来有一千七百个工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的农民工,这些纺织工人的工作对于技能的要求其实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业绩反映到他们的奖金上,在奖金上的差异很大。这些工人平均的收入一个月四千块钱左右,高的可以到接近八九千,低的只有三千多,差了三倍。学生和我讲这个事情,我觉得这里面有研究的空间,对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为什么在工作上大家的业绩有三倍的差异?这中间有很多的因素可以研究,怎么做呢?我让他把这些工人按照业绩排队,抽前面的十六个、中间十六个、垫底的十六个人做访谈,访谈很麻烦,每个人访谈的时候要录音,录音下来的录音要转成文字,然后转成文件。48个人的文档变成一个大文档进行分析,有什么因素造成了高业绩和低业绩,分析造成高奖金低奖金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是缺钱。在纺织集团里面绝大多数做的好的工人都是因为家里缺钱,比如说家里面两个孩子上学,每个人都要支出两三千块钱,或者说家里面要盖房子,不盖房子家里孩子没有办法结婚娶媳妇,所以没有办法只有拼命赚钱,纺织集团里面他们是两班倒的模式,这是违反劳动法的,两班倒一班12小时,两班倒的情况下,工人还要求加班,连上36个小时,如果一个月上够26天班是全勤,工人基本上每个月都不休息,要拿全勤。他们因为家里面缺钱为了挣钱拼命加班,为了加班甚至送礼。

但当时我在访谈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另类,这个另类是1700名工人当中业绩排第三的女工,这个工人不缺钱,反而非常有钱,她丈夫在上海做生意,家住别墅。她为什么到工厂里面来,这里有一个故事,我们访谈到她的时候讲到这一点。她当时在家里做全职主妇,有一年老家一个朋友来她家里作客, 后来朋友要出去找工作,她就和朋友一起出去找工作,结果就一起报名了,报名之后录取了,录取之后就上班。工作做下来非常累,干一天她不想干了,但是因为她有很多姐妹在里面,如果干了一天就不干了,她们会说她吃不了苦。她就想我坚持几天,找一个借口然后不来了。后来车间里面有一个大姐教训了她一顿,大姐教她应该怎么做,她向大姐学了诀窍之后,发现自己的工作没有那么难了。当时我非常震惊,这是纺织生产线上,观察到有人通过技能不断提升,在工作当中做出来类似“流”的感觉。她每天站下来十二个小时是很累的,非常非常累,但是感觉非常有价值,每个月挣的八九千块钱,对家庭来讲一点不重要,但是因为做了工作,她觉得自己非常有价值,不是在家里没有价值的。这是工作当中带来的“流”的感觉。

之所以分享“流”的概念,大家想象一下纺织生产线上的工人都可以做出“流”的感觉,在座的每个人比纺织工人的工作条件好得多,每个人生活当中应当有更多的“流”才对,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流”,这里面有巨大的改进空间,希望大家以后“流”更多一些,更幸福一些! 


(本文根据张新安教授2015年12月23日在上海交大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深度思考”系列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有删节。本文未经演讲人审核。)


(本页面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版权归属上海交大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知识产权归属作者本人或中企院研究团队,转载请联系我们,对未经许可擅自转载者,中企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23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大包图A208 邮编:200030

扫码关注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SJTU企业发展研究院”

/templets/iced3
/templets/iced3